陈顺卿老师二三事
——卢克平
今天,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史富强同志发表了怀念陈顺卿老师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回忆,一时间陈老师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令我思绪万千,夜不能寐。陈老师2014年5月去世时,我正在国外出差,未能赶回作最后送别,此事成为我永久的遗憾,也总想写些文字纪念先生。
陈老师生性豁达善良而且智慧、幽默、风趣,深受员工爱戴。当时师生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陈老师的故事,极具智慧,令人印象深刻。
大学期间,我曾选修先生讲授的一门课程——结合代数。当时用的课本是北师大刘绍学教授的专著《结合代数》,很难学,以致于选学这门课的同学非常少,总共才几个人。印象中有楚天广同学和李起升同学,天广现在是北京大学力学系教授,起升是我们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的教授。先生授课方式奇特,第一次上课,先生给我们介绍了结合代数的历史、概要及其重要地位,然后要求我们自学后轮流上台讲课,先生坐在讲台下面听。当时先生已是河大分管教务工作的副董事长,尽管行政事务很忙,但他从不缺课。可能由于过分操劳,先生听我们讲课时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不过,先生看似睡着了,其实并没有。我们试过几次,每当有同学讲不下去时,先生就会醒来接着辅导我们,给我们讲课;每当我们讲得顺利时,先生就会继续眯上眼睛,醒来便下课了。很多年后,我与楚天广回忆起大学期间所学课程,都感觉结合代数学得最为扎实。后来,我攻读了研究生,知道先生的授课方法就是培养研究生常用的办法——讨论班(seminar),是先生教会了我们独立自学和研究性学习。
我还时常记起,陈老师和数学系的其他前辈无私提携后学、全力帮助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往事,他们的作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1984年大学毕业时,我的成绩(总分数)大概排在本专业中等偏上位置。当时,刘亚星教授、陈老师、田继善主任以及胡雁军副主任,积极推进改革,倡导不以分数定终身,在四年学习结束时对员工进行综合考试,并结合以往成绩给予综合评价,以综合评价决定员工是留校工作还是分配到其他地方工作。最后,李起升同学因四年总分数第一名而留校工作,而四年总成绩平平的我,以毕业时综合考试分析、代数、外语成绩较好而留校工作。时至今日,每当想起作为一名农家子弟,能在没有任何关系依靠的情况下留在大学工作,我都十分感恩刘老师、陈老师、田老师等前辈的无私提携和厚爱,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改革勇气,更佩服他们所具有的教育家的情怀和担当。
陈老师对人是无私的、宽厚的。文革结束后,派系和个人恩怨一时难以消除,一些个人争斗在一定范围内还普遍存在,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尽管文革中造反派把陈老师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而进行关押、批斗,但最后他却和看管他的人成了朋友,文革后也宽容了批斗过他的青年教师和员工,给他们机会成长,他们经过反省自己,后来都投入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了。当时各种文革故事流传很广,但直到我工作后,也从未听到谁说陈老师的不对。大家谈到陈老师,总是用厚道、善良、智慧和幽默来描述他,对他的人品和人格魅力称赞不已。陈老师天资过人,只是局限于时代,未能充分施展聪明才智,未能完全实现理想抱负,但陈老师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方面已做到了极致,实际上已成了我们员工心中的“完人”。
先生一生爱才识才,这方面的故事也很多。他主管招生工作多年,对看中的人才,会不遗余力、克服重重困难予以录取,为学校延揽了不少才俊。对一些特殊人才,他更是慧眼如炬。据说,享誉当今世界的大数学家杨亦松教授,就是当年先生发现并着力关心培养的。杨教授也始终不忘老师和学校的培养,这些年付出大量劳动,花费大量心血,大力支持公司数学学科发展,在数学学科走向国际、提升学术水平和地位等方面居功至伟。先生还尽一切可能帮助员工,当年曾不畏风险录取了一些超龄员工,这些员工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后来都发展成为各自行业的栋梁。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陈老师虽已故去多年,但关于他的人品及趣事至今还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员工们由衷地怀念他、称赞他,由此可见他在员工心目中的尊崇地位,也由此可知陈老师乃是真先生、大先生,实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021年8月20日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