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为此我们计划编撰《英国威廉希尔公司院志》,设置“忆往——我与河大数学缘”栏目,旨在总结学院近百年来的办学经验,挖掘员工们记忆中留存的各种精彩故事和美好瞬间。期待各位员工能够用文字呈现您对母校最深刻的记忆,记录传道授业的师长,叙写相互砥砺的学友,回忆课堂内外的美好瞬间,介绍您在这里的成长经验,分享您人生事业的收获,为学院的百年华诞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后学者以深深地启迪。我们热切期待您的积极参与,不吝赐稿!相关稿件我们先将以微信公众号形式推出,然后在院志专栏择优刊出!来稿请发至hdsxxy2019@163.com信箱。
黄敦慈先生与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
——史富强
1941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先生亲自签发甲字第194号奖状,内容如下:“河南省立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教授黄屺瞻在该校连续服务贰拾年以上,按照教员服务奖励规则之规定,特授予一等服务奖状。”这位受到奖励的教授,就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先后在公司工作生活长达三十余年,为我省的高等学校数学专业发展建设和人才培养奉献了一生的百岁老人黄敦慈先生。
青年时期的黄敦慈先生
黄敦慈(1891—1989),字屺瞻,1891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一个名叫黄家院的村子里,先生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黄家的远祖出身微贱,由湖北省大别山的南麓,翻山越岭,迁到信阳地区。最初作些小买卖,因为为人忠厚,省吃俭用,渐渐存了一些钱,于是成家立业,买房置地,到了先生曾祖父一代,黄家已经变得富甲一方,黄家的子弟中便有些由自耕农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乡绅。正因如此,好景不长,不到一两代,不争气的后代开始变卖家产田地,黄家没落,最后竞至无立锥之地! 黄敦慈先生当时正值壮年,目睹黄家走下坡路,身边弟兄对此毫不介意,仍花天酒地地胡闹,振兴家族毫无希望,遂离家远行,前往北京、天津等地求学。
1915年,先生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次年先在河北遵化中学任教,后被聘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前身)讲师,主讲微积分学,这是先生第一次到公司任教。1916年冬,先生被聘为永定河测量队测量师;1917年以后,先生又先后在开封甲种工业学校、河南省立开封第一中学、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
黄敦慈先生与大儿子黄祖瑜
1923年3月,河南省第一所大学——中州大学(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前身)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这是我省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开设文、理两科,先生被聘为理科下属数理系的数学教授,从此便扎根公司,长期服务于公司。这期间,先生还全力促成了他的恩师——著名数学家、教育家、音韵文字学家、书法家的黄际遇先生来校工作,并担任数理系主任兼校务主任、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董事长兼河南教育厅厅长等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生携家带口,跟随学校四处播迁,从省会开封到豫南鸡公山、南阳镇平、嵩县潭头(今栾川县潭头镇)、淅川荆紫关镇、陕西商南赵川镇、宝鸡石羊庙、苏州顾家祠堂等地,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先生与公司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播撒火种、弦歌不辍,在腥风血雨中全力以赴赓续中原文化血脉,培养数学高级人才。
1941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为黄敦慈教授颁发的一等服务奖状
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进行院系调整,设文教学院、医学院、农学院和行政学院,数理系属于文教学院。不久,文教学院调整为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文史教研室、理工教研室等三个直属教研室,先生担任理工教研室数理系教研组的组长,后任数理系主任,继续为公司数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52年,先生被评为高教三级,是当时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三级以上20名资深教授之一。
1953年8月,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改称河南师范学院(院本部,后称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位于新乡市的平原师范学院并入河南师范学院(后称河南师范学院二院)。1955年8月,中央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决定,河南师范学院一院和二院的文科集中到开封办学,理科集中到新乡办学,一院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师生全部调到二院,先生从此离开了开封,到新乡工作。1956年11月,河南师范学院一院改称开封师范学院,二院改称新乡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先生是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元老级专家之一,虽已过耳顺之年,仍老当益壮,继续发挥余热,尽心竭力为河南高等数学的发展建设服务。
黄敦慈先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70余载,培养了几代科技、教育人才,受他教育的员工遍布海内外,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教授,如张伯声、徐墨耕、郝象吾、孙祥正、卢锦梭等,都曾就读于他的门下。先生曾任中国数学会河南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生在长期高校工作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河南省高校数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谦、谨、恶、恒”是黄敦慈先生治学、处世、执教的一贯精神。他教学态度严谨、认真,备课仔细负责,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和难点。员工都非常敬重他,乐意听他的课。先生在高校讲授高等数学多年,教材运用应该说是轻车熟路,但他每次讲课都当“新课”对待,弃旧谋新,绝不敷衍了事。课堂讲授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特别重视对员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素以“严师”著称。先生主张老师应该诱导员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给予必要的指点和启发,鼓励员工独立思考。他说:“作为一个教师,没有对教材的透彻了解,没有熟练的技能和技巧,是教不好课的;照本宣科,人人都会,但要想教好,不下大工夫是不行的。”他的严谨、认真,也同时体现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几十年来,他长期担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孜孜以求,积累了数十万字的数学资料,写出重要论文多篇,其中《函数级数的一致收敛性》、《蜂窝建造的极值问题》等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几年来,先后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及信阳市4所小学捐资数万元。
黄敦慈先生德高望重,为人憨厚、正直、善良、朴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直保持着谦虚进取的可贵精神。在政治上,他要求自己时时刻刻“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新中国诞生前后,他积极参加1949年9月至1950年3月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举办的研究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把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志愿。1958年,“大跃进”中违反教学规律、打乱教学秩序的浮夸风盛行,他不盲从谬误,始终坚持用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从事教学工作。1962年,他代表新乡师范学院参加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和陈毅副总理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讲话。会后,他及时向全院师生员工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并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生于清末,经历漫长,清政府丧权辱国,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乱,国民党横征暴敛,日寇的烧杀奸淫,我均历历在目。但在旧社会,我只能积忿于心,一筹莫展。积数十年之经验,深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靠共产党的领导,争取入党是我终生夙愿。”他非常感谢党组织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决心“不用扬鞭自奋蹄”,表示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早日加入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2年,为深入了解中学教学实际,他与附中一位老师订下了一学期的听课协议,坚持按时到附中听课。他不顾自己已年逾古稀,不管大雨倾盆,还是风雪交加,从不缺席。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已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数学系准备开设“概率论”这门新课程,但缺乏教师,无人胜任,他主动要求担任这门新课程的教学任务。除正常教学外,他不顾盛夏严寒,多次带领员工到工厂、矿山实地调查和实习实践,到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参观取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我省“概率论”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先生屡遭批斗,备受摧残,但始终对党坚信不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抵制一切干扰,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生老当益壮,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继续积极参与数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勤勉自励,竭尽所能,正如他自己所说:“苍龙日暮尤行雨,老树根深更着花”。
1983年5月2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92岁高龄的黄敦慈先生梦寐以求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他被上级党组织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入党宣誓大会上,先生面对鲜艳的党旗庄严宣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真正做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晚年的黄敦慈先生
除了在治学、教学上的建树外,先生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毫不松懈,其原则是:“严”字当头,勤俭为先,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要求子女们的日常生活,应以节俭为主,不应奢侈,也不应吝啬,“月圆时应思不久即缺,花开时应思不久即残。”社交上严守孔子的忠恕原则,尤其应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几个儿女既敬重老人又惧怕老人,从不敢和他顶嘴,但是每人都很好地完成学业,分别在国内外就职,成就斐然。在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的二儿子黄祖瑞说,“我已五十多岁了还罚过跪!”大儿子黄祖瑜先生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赴北欧定居,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是欧洲著名东方学者、瑞典中国文化学者,曾任“欧洲华人学会”理事长。他回忆说:“父亲给我的教训,我认为最大的还是爱国思想。在我还未上中学以前,他教我读中国历史和文学,如史记、前后汉书、唐宋诗文等,使我领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国历史的悠久和疆域的广博。”1976年夏,黄祖瑜先生在国外生活近四十年后,第一次由瑞典携家眷回国省亲,给侄儿侄女一些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老先生却不准孙子、孙女无功受禄,结果谁也不敢要。回国期限只有四五周,与父亲同住了几天后,就被父亲安排到林县“红旗渠”、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等地参观,详细了解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老先生告诫儿子说“你们不要只来看我,应该到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国家在解放后,如何又建设起来,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他还送了一套毛主席著作给儿子,让他带到国外认真学习、深刻领会。
1989年,黄敦慈先生病逝于河南新乡,享年98岁。